技術的演化與分類

區塊鏈技術自比特幣網絡中首次被大規模應用,到今天應用在越來越多的分佈式記賬場景中。

區塊鏈的演化

比特幣區塊鏈面向轉賬場景,支持簡單的腳本計算。很自然想到如果引入更多複雜的計算邏輯,將能支持更多應用場景,這就是智能合約(Smart Contract)。智能合約可以提供除了貨幣交易功能外更靈活的合約功能,執行更為複雜的操作。

引入智能合約後的區塊鏈,已經超越了單純數據記錄功能了,實際上帶有點“智能計算”的意味了;更進一步地,還可以為區塊鏈加入權限管理,高級編程語言支持等,實現更強大的、支持更多商用場景的分佈式賬本系統。

從計算特點上,可以看到現有區塊鏈技術的三種典型演化場景:

場景

功能

智能合約

一致性

權限

類型

性能

編程語言

代表

數字貨幣

記賬功能

不帶有或較弱

PoW

公有鏈

較低

簡單腳本

比特幣網絡

分佈式應用引擎

智能合約

圖靈完備

PoW、PoS

公有鏈

受限

特定語言

以太坊網絡

帶權限的分佈式賬本

商業處理

多種語言,圖靈完備

包括 CFT、BFT 在內的多種機制,可插拔

支持

聯盟鏈

可擴展

高級編程語言

超級賬本

區塊鏈與分佈式記賬

現代複式記賬系統最早出現在文藝復興時期的意大利,直到今天仍是會計學科的核心方法。複式記賬法對每一筆賬目同時記錄來源和去向,首次將對賬驗證功能嵌入記賬過程,提升了記賬過程的可靠性和可追查性。區塊鏈則實現了完整交易歷史的記錄和保護。

從這個角度來看,區塊鏈是首個自帶對賬功能的數字賬本結構

更廣泛地,區塊鏈實現了非中心化的記錄。參與到系統中的節點,並不屬於同一組織,彼此可以信任或不信任;鏈上數據由所有節點共同維護,每個節點都存儲一份完整或部分的記錄拷貝。

跟傳統的記賬技術相比,基於區塊鏈的分佈式賬本包括如下特點:

  • 維護一條不斷增長的鏈,只可能添加記錄,而且記錄一旦確認則不可篡改;

  • 非中心化,或者說多中心化的共識,無需集中的控制,實現上儘量分佈式;

  • 通過密碼學的機制來確保交易無法被抵賴和破壞,並儘量保護用戶信息和記錄的隱私性。

技術分類

根據參與者的不同,可以分為公有(Public)鏈、聯盟(Consortium)鏈和私有(Private)鏈。

公有鏈,顧名思義,任何人都可以參與使用和維護,參與者多為匿名。典型的如比特幣和以太坊區塊鏈,信息是完全公開的。

如果進一步引入許可機制,可以實現私有鏈和聯盟鏈兩種類型。

私有鏈,由集中管理者進行管理限制,只有內部少數人可以使用,信息不公開。一般認為跟傳統中心化記賬系統的差異不明顯。

聯盟鏈則介於兩者之間,由若干組織一起合作(如供應鏈機構或銀行聯盟等)維護一條區塊鏈,該區塊鏈的使用必須是帶有權限的限制訪問,相關信息會得到保護,典型如超級賬本項目。在架構上,現有大部分區塊鏈在實現都至少包括了網絡層、共識層、智能合約和應用層等分層結構,聯盟鏈實現往還會引入額外的權限管理機制。

目前來看,公有鏈信任度最高,也容易引發探討,但短期內更多的應用會首先在聯盟鏈上落地。公有鏈因為要面向匿名公開的場景,面臨著更多的安全挑戰和風險;同時為了支持互聯網尺度的交易規模,需要更高的可擴展性。這些技術問題在短期內很難得到解決。

對於信任度和中心化程度的關係,對於大部分場景都可以繪製如下所示的曲線。一般地,非中心化程度越高,信任度會越好。但兩者的關係並非線性那麼簡單。隨著節點數增加,前期的信任度往往會增長較快,到了一定程度後,信任度隨節點數增多並不會得到明顯改善。這是因為隨著成員數的增加,要實現共謀作惡的成本會指數上升。

另外,根據使用目的和場景的不同,又可以分為以數字貨幣為目的的貨幣鏈,以記錄產權為目的的產權鏈,以眾籌為目的的眾籌鏈等,也有不侷限特定應用場景的所謂通用鏈。通用鏈因為要兼顧不同場景下的應用特點,在設計上需要考慮更加全面。

Last upd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