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服務

自有人類社會以來,金融交易就是必不可少的經濟活動,涉及貨幣、證券、保險、抵押、捐贈等諸多行業。交易角色和交易功能的不同,反映出不同的生產關係。通過金融交易,可以優化社會運轉效率,實現資源價值的最大化。可以說,人類社會的文明發展,離不開交易形式的演變。

傳統交易本質上交換的是物品價值的所屬權。為了完成一些貴重商品的交易(例如房屋、車輛的所屬權),往往需要十分繁瑣的中間環節,同時需要中介和擔保機構參與其中。這是因為,交易雙方往往存在著不能充分互信的情況。一方面,要證實合法的價值所屬權並不簡單,往往需要開具各種證明材料,存在造假的可能;另一方面,價值不能直接進行交換,同樣需要繁瑣的手續,在這個過程中存在較多的篡改風險。

為了確保金融交易的可靠完成,出現了中介和擔保機構這樣的經濟角色。它們通過提供信任保障服務,提高了社會經濟活動的效率。但現有的第三方中介機制往往存在成本高、時間週期長、流程複雜、容易出錯等缺點。金融領域長期存在提高交易效率的迫切需求。

區塊鏈技術可以為金融服務提供有效、可信的所屬權證明,以及相當可靠的合約確保機制。

銀行業金融管理

銀行從角色上,一般分為中央銀行(央行)和普通銀行。

中央銀行的兩大職能是“促進宏觀經濟穩定”和“維護金融穩定”(《金融的本質》,伯南克,中信出版社,2014 年出版),主要手段就是管理各種證券和利率。央行的存在,為整個社會的金融體系提供了最終的信用擔保。

普通銀行業則往往基於央行的信用,作為中介和擔保方,來協助完成多方的金融交易。

銀行活動主要包括髮行貨幣、完成存貸款等功能。銀行必須確保交易的確定性,必須確立自身的可靠信用地位。傳統的金融系統為了完成上述功能,採用了極為複雜的軟件和硬件方案,建設和維護成本都十分昂貴。即便如此,這些系統仍然存在諸多缺陷,例如某些場景下交易時延過大;難以避免利用系統漏洞進行的攻擊和金融欺詐等。

此外,在目前金融系統流程中,商家為了完成交易,還常常需要經由額外的支付企業進行處理。這些實際上都極大增加了現有金融交易的成本。

區塊鏈技術的出現,被認為是有可能促使這一行業發生革命性變化的“奇點”。除了眾所周知的比特幣等數字貨幣實驗之外,還有諸多金融機構進行了有意義的嘗試。

歐洲央行評估區塊鏈在證券交易後結算的應用

目前,全球證券交易後的處理過程十分複雜,清算行為成本約 50-100 億美元,交易後分析、對賬和處理費用超過 200 億美金。

來自歐洲央行的一份報告顯示,區塊鏈作為分佈式賬本技術,可以很好地節約對賬的成本,同時簡化交易過程。相對原先的交易過程,可以近乎實時的變更證券的所有權。

來源:歐洲央行報告:《Distributed ledger technologies in securities post-trading》,https://www.ecb.europa.eu/pub/pdf/scpops/ecbop172.en.pdf

中國人民銀行投入區塊鏈研究

2016 年,中國人民銀行對外發布消息,稱深入研究了數字貨幣涉及的相關技術,包括區塊鏈技術、移動支付、可信可控雲計算、密碼算法、安全芯片等,被認為積極關注區塊鏈技術的發展。

實際上,央行對於區塊鏈技術的研究很早便已開展。

2014 年,央行成立發行數字貨幣的專門研究小組對基於區塊鏈的數字貨幣進行研究,次年形成研究報告。

2016 年 1 月 20 日,央行專門組織了“數字貨幣研討會”,邀請了業內的區塊鏈技術專家就數字貨幣發行的總體框架、演進、以及國家加密貨幣等話題進行了研討。會後,發佈對我國銀行業數字貨幣的戰略性發展思路,提出要早日發行數字貨幣,並利用數字貨幣相關技術來打擊金融犯罪活動。

2016 年 12 月,央行成立數字貨幣研究所。初步公開設計為“由央行主導,在保持實物現金髮行的同時發行以加密算法為基礎的數字貨幣,M0(流通中的現金)的一部分由數字貨幣構成。為充分保障數字貨幣的安全性,發行者可採用安全芯片為載體來保護密鑰和算法運算過程的安全”。

加拿大銀行提出新的數字貨幣

2016 年 6 月,加拿大央行公開正在開發基於區塊鏈技術的數字版加拿大元(名稱為 CAD 幣),以允許用戶使用加元來兌換該數字貨幣。經過驗證的對手方將會處理貨幣交易;另外,如果需要,銀行將保留銷燬 CAD 幣的權利。

發行 CAD 幣是更大的一個探索型科技項目 Jasper 的一部分。除了加拿大央行外,據悉,蒙特利爾銀行、加拿大帝國商業銀行、加拿大皇家銀行、加拿大豐業銀行、多倫多道明銀行等多家機構也都參與了該項目。

來源:金融時報- Canada experiments with digital dollar on blockchain,2016-06-16。

英國央行實現 RSCoin

英國央行在數字化貨幣方面進展十分突出,已經實現了基於分佈式賬本平臺的數字化貨幣系統,RSCoin。旨在強化本國經濟及國際貿易。

RSCoin 目標是提供一個由中央銀行控制的數字貨幣,採用了雙層鏈架構、改進版的兩階段提交(Two Phase Commitment),以及多鏈之間的交叉驗證機制。該貨幣具備防篡改和防偽造的特性。

因為該系統主要是央行和下屬銀行之間使用,通過提前建立一定的信任基礎,可以提供較好的處理性能。

英國央行對 RSCoin 進行了推廣,希望能儘快普及該數字貨幣,以帶來節約經濟成本、促進經濟發展的效果。同時,英國央行認為,數字貨幣相對傳統貨幣更適合國際貿易等場景。

日本政府取消比特幣消費稅

2017 年 3 月 27 日,日本國會通過《2017 稅務改革法案》,該法案將比特幣等數字貨幣定義為貨幣等價物,可以用於數字支付和轉賬。

法案於 2017 年 7 月 1 日生效,銷售數字貨幣不必再繳納 8% 的消費稅。

中國郵儲銀行將區塊鏈技術應用到核心業務系統

2016 年 10 月,中國郵儲銀行宣佈攜手 IBM 推出基於區塊鏈技術的資產託管系統,是中國銀行業首次將區塊鏈技術成功應用於核心業務系統。

新的業務系統免去了重複的信用校驗過程,將原有業務環節縮短了約 60-80% 的時間,提高了信用交易的效率。

SWIFT 完成跨銀行的分佈式賬本驗證

2018 年 3 月,環球同業銀行金融電訊協會(SWIFT)完成了涉及到 34 家銀行的分佈式賬本驗證。驗證重點關注基於超級賬本項目的分佈式賬本技術能否滿足監管、安全、隱私性等方面的需求。驗證表明分佈式賬本技術可以滿足自動化的資產管理需求,為未來多銀行間合作提供重要支撐。

SWIFT 研發中心負責人 Damien Vanderveken 稱:“驗證進行的相當不錯,證實了分佈式賬本技術的巨大進展,尤其是超級賬本 Fabric 項目 1.0(The PoC went extremely well, proving the fantastic progress that has been made with DLT and the Hyperledger Fabric 1.0 in particular)”。

各種新型支付業務

基於區塊鏈技術,出現了大量的創新支付企業,這些支付企業展示了利用區塊鏈技術帶來的巨大商業優勢。

  • Abra:區塊鏈數字錢包,以近乎實時的速度進行跨境支付,無需銀行賬戶,實現不同幣種的兌換,融資超過千萬美金。

  • Bitwage:基於比特幣區塊鏈的跨境工資支付平臺,可以實現每小時的工資支付,方便跨國企業進行工資管理。

  • BitPOS:澳大利亞創業企業,提供基於比特幣的低成本的快捷線上支付。

  • Circle:由區塊鏈充當支付網絡,允許用戶進行跨幣種、跨境的快速匯款。Circle 獲得了來自 IDG、百度的超過 6000 萬美金的 D 輪投資。

  • Ripple:實現跨境的多幣種、低成本、實時交易,引入了網關概念(類似銀行),結構偏中心化。

證券交易

證券交易包括交易執行環節和交易後處理環節。

交易環節本身相對簡單,主要是由交易系統(高性能實時處理系統)完成電子數據庫中內容的變更。中心化的驗證系統往往極為複雜和昂貴。交易指令執行後的結算和清算環節也十分複雜,需要大量的人力成本和時間成本,並且容易出錯。

目前來看,基於區塊鏈的處理系統還難以實現海量交易系統所需要的性能(典型性能為每秒一萬筆以上成交,日處理能力超過五千萬筆委託、三千萬筆成交)。但在交易的審核和清算環節,區塊鏈技術存在諸多的優勢,可以極大降低處理時間,同時減少人工的參與。

諮詢公司 Oliver Wyman 在給 SWIFT(環球同業銀行金融電訊協會)提供的研究報告中預計,全球清算行為成本約 50~100 億美元,結算成本、託管成本和擔保物管理成本 400~450 億美元(390 億美元為託管鏈的市場主體成本),而交易後流程數據及分析花費 200~250 億美元。

2015 年 10 月,美國納斯達克(Nasdaq)證券交易所推出區塊鏈平臺 Nasdaq Linq,實現主要面向一級市場的股票交易流程。通過該平臺進行股票發行的發行者將享有“數字化”的所有權。

其它相關案例還包括:

  • BitShare 推出基於區塊鏈的證券發行平臺,號稱每秒達到 10 萬筆交易。

  • DAH 為金融市場交易提供基於區塊鏈的交易系統。獲得澳洲證交所項目。

  • Symbiont 幫助金融企業創建存儲於區塊鏈的智能債券,當條件符合時,清算立即執行。

  • Overstock.com 推出基於區塊鏈的私有和公開股權交易“T0”平臺,提出“交易即結算”(The trade is the settlement)的理念,主要目標是建立證券交易實時清算結算的全新系統。

  • 高盛為一種叫做“SETLcoin”的新虛擬貨幣申請專利,用於為股票和債券等資產交易提供“近乎立即執行和結算”的服務。

眾籌管理

ICO(Initial Coin Offering)是一種基於加密貨幣的新型眾籌管理方式。項目發起方通過售賣項目早期的加密貨幣向外界融資,當項目上線後,如果能否得以健康成長,加密貨幣價格上溢,投資者可以獲得回報,並且可以選擇任何時候賣出這些貨幣而退出。

最早的 ICO 出現在 2013 年 6 月,萬事達幣(MSC)在 Bitcointalk 論壇上眾籌 5000 個比特幣。雖然,很可惜該項目後來並沒有成功,但開啟了 ICO 的浪潮。

2014 年,比較出名的如比特股 Bitshares 和以太坊 Ethereum 先後發起 ICO,並且隨著平臺自身的發展,投資者獲取了大量的回報。

2016 年 4 月 30 日上線的 DAO(Decentralized Autonomous Organization)項目,試圖打造基於以太坊的眾籌平臺,更是一度創下歷史最高的融資記錄,數額超過 1.6 億美金。該項目暴露出這種創新形式的組織者們在應對安全風險時候缺乏足夠的應對經驗。6 月 12 日,有技術人員報告合約執行過程中存在軟件漏洞,但很遺憾並未得到組織的重視和及時修復。四天後,黑客利用漏洞轉移了 360 萬枚以太幣,當時價值超過 5000 萬美金。雖然最後採用了一些技術手段來挽回經濟損失,但該事件毫無疑問給以太坊平臺帶來了負面影響,也給 ICO 這種新模式的流程管理敲響了警鐘。

2017 年開始,傳統風投基金也開始嘗試用 ICO 來募集資金。Blockchain Capital 在 2017 年發行的一支基金創新地採用了傳統方式加 ICO 的混合方式進行募資,其中傳統部分規模 4000 萬美元,ICO 部分規模 1000 萬美元。4 月 10 日,ICO 部分 1000 萬美元的募集目標在啟動後六小時內全部完成。

隨著 ICO 的火熱發展,大量欺詐性的項目出現,有的項目僅有一個粗糙的白皮書,有的項目甚至連白皮書都沒有,在部分媒體和投資者的炒作下,吸引了眾多資金的投入,2017 年全球有超過 40 億美金投入到 ICO 當中。然而,下半年開始,大量 ICO 項目因為無法完成預設目標而破滅,無論歐美還是亞洲都出現了大量項目組織方跑路的情況,這被認為是第一次 ICO 泡沫的結束。

同期,各國監管部門開始介入,要麼直接禁止 ICO 活動,要麼納入監管體系。2017年 8 月 28 日,美國證監會發布關於謹防 ICO 騙局的警告;9 月 4 日,中國人民銀行(央行)等7部門發文定調,ICO 為“未經批准非法公開融資的行為”,各類代幣發行融資活動應立即停止。

客觀來看,用 ICO 方式進行眾籌相對靈活。但目前 ICO 在形式還缺少明確的法律定位和監管流程,普通投資者也很難對項目的商業模式和科技含量進行準確把握,是一件風險遠大於收益的事情。

Telegram 在 2018 年初通過兩輪 ICO 共募集資金 17 億美金,值得注意的是,在第二輪時已經明確限制最低投資門檻為 100 萬美元。

ICO 形式要想健康發展,一方面必須強化項目自身的管理,如信息的真實公開和接受公開機構的監督審查;另一方面,投資者必須從商業場景、技術實力、團隊等各方面對項目進行全面評估,而不是盲目跟從。

Last updated